Pages

Wednesday, October 28, 2020

秋雨梧桐:一聲梧葉一聲秋,一點芭蕉一點愁-科技新聞 - 臺灣新浪網

saoskalo.blogspot.com

原標題:秋雨梧桐:一聲梧葉一聲秋,一點芭蕉一點愁

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

在我國古代,傳說鳳凰喜歡棲息在梧桐樹上,所以人們喜愛在庭院里栽種梧桐。古語中,有「一葉落而知秋」的說法,在很多人的理解當中,這「落葉報秋」的樹,應該就是梧桐。

梧桐出現在古詩詞里,往往伴隨著離愁別緒。這樣的情緒,在悲秋之際表現得更為明顯。

今天我們來欣賞元朝曲作家徐再思的《水仙子·夜雨》,感受他筆下的秋雨梧桐。

水仙子·夜雨

(元)徐再思

一聲梧葉一聲秋,

一點芭蕉一點愁,

三更歸夢三更后。

落燈花,棋未收,

嘆新豐逆旅淹留。

枕上十年事,江南二老憂,

都到心頭。

我們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,這首元曲是作者在客旅途中思鄉情切,聽著窗外的夜雨,心有所感而作。

這首作品一開頭用了「鼎足對」的形式。什麼是「鼎足對」呢?簡單來說,就是三個互為對偶的句子組成的對聯。因為這三句形成對仗,如同三足鼎立,所以叫「鼎足對」。

「一聲梧葉一聲秋,一點芭蕉一點愁」,沒有一個字寫「雨」,但是把秋雨落在梧桐和芭蕉上的聲音,描寫得婉轉細膩。而夜已三更,作者仍沒有入睡,他在思慮著什麼呢?

「落燈花,棋未收,嘆新豐逆旅淹留。」這裏用了兩個典故。一個是化用了南宋詩人趙師秀的《約客》詩,「有約不來過夜半,閑敲棋子落燈花」一句,來表現自己夜半無眠,思緒萬千。

另一個是「新豐逆旅」。《新唐書·馬周傳》里記載,唐代名臣馬周,在尚未發跡時,生活潦倒,外出時曾住到新豐旅舍。

店主人見他貧窮,供應其他客商飯食,唯獨不招待他。所以後人多用「旅居新豐」表達羈旅客愁、備受冷落的心情。

讀到這裏,我們似乎能明白作者為什麼輾轉難眠了。離開家鄉漂泊十年,入仕不順,不能陪伴家中年邁的父母,還讓他們為自己擔憂。

這點點滴滴的愁緒,伴隨著點點滴滴的秋雨,一下子湧上心頭,無處開解。只有這梧桐、芭蕉,在雨中陪伴著作者,熬過這異鄉的不眠之夜。

在文學作品里,「梧桐」的意象,往往和雨天同時出現。如李清照:「梧桐更兼細雨,到黃昏,點點滴滴。」如林逋:「此夜芭蕉雨,何人枕上聞。」

這原本就容易讓人思緒紛繁的秋天,在文人眼裡,更是感懷萬千。這離情愁緒,千百年前如此,時至今日也讓人感同身受。

秋天的細雨,往往引起人們壓抑愁悶的情緒。但是在我們接下來要欣賞的這幅《溪山秋霽圖》里,畫家文徵明卻一反常規,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溪山雨霽的明媚光景,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。

▲《溪山秋霽圖》明 文徵明

絹本設色 124.1cm×66.2cm

台北故宮博物院藏

這幅《溪山秋霽圖》,文徵明採用了前朝元代山水畫里典型的「一江兩岸式」布局,用筆和設色也借鑒了趙孟頫的山水筆法。近景處水中,三兩位高人逸士正泛舟溪上,悠然自得。

穿過中景處溪流中間的島渚,可以看到對面岸上樹木林立,枝葉顏色也正在由綠變紅,有些已經呈現金黃色,可以看出畫作所表現的季節正值金秋。

這幅畫叫《溪山秋霽圖》,不過從哪裡能夠看出,畫面所描繪的是雨後初晴的景色呢?

遠處的山谷里,霧氣氤氳,連山腳下都雲霧繚繞,彷彿能感受到潮濕的水汽撲面而來,這正是雨霽初晴的景象。山色空濛,似乎照應了王維那句「空山新雨後,天氣晚來秋」。

畫家沒有讓畫面中出現雨傘、蓑笠,卻讓我們一眼就看出大雨初停,使整幅畫面具備了動態的敘事美感。

北宋郭熙在《林泉高致》中說:「世之篤論,謂山水有可行者,有可望者,有可游者,有可居者。」

這幅畫中的景緻正如郭熙所言,「可行、可望、可游、可居」,讓人看完后好像身臨其境,身心愉悅。

在畫面的右上角,有文徵明的自題詩:「最愛吳王銷夏灣,輕橈短楫弄潺湲。涼風數點雨余雨,落日千重山外山。」

傳說,春秋時,吳王夫差因暑熱難耐,於是帶著西施尋找避暑勝地,最終在太湖洞庭西山,尋得一處「冰色澄澈,寒光逼人」的清爽之地,於是稱之為「銷夏灣」。說不定這幅作品里的溪山,正是那座吳王和西施遊覽過的勝地。

同樣的一場秋雨,同樣的一片落葉,在不同的文人眼中,卻給他們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。

通過他們留下的作品,我們可以穿越時空,去體驗當年的那場秋雨,欣賞那雨後山嶺,這種心靈相通的情感,正是傳統文化作品帶給我們的神奇力量。

原標題:《秋雨梧桐:一聲梧葉一聲秋,一點芭蕉一點愁》

Let's block ads! (Why?)




October 29, 2020 at 06:03AM
https://ift.tt/31N3lt5

秋雨梧桐:一聲梧葉一聲秋,一點芭蕉一點愁-科技新聞 - 臺灣新浪網

https://ift.tt/3fCTCd5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